× 搜索
展会新闻
中德青年以对话凝聚共识,以合作实现共赢——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“新青年”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21-11-01 浏览次数: 473

文章原载:农民日报

文章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买天


“在这个时代,交流思想和相互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。”德国食品与农业部国务秘书福赫特尔说,“中国有句话说得好,‘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’,一旦在逆流中停下划桨,你就会倒退。在我看来,最成功的划船不是独自一人,而是和同伴齐心协力一起前进。”

日前,首届中德农业青年领军者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。

中国青年在德国农业企业参观学习。资料图

“国与国之间只有携手努力,才能找到应对粮食安全、气候变化和资源消耗等全球化挑战的最佳答案。”来自中德两国农业领域的青年才俊齐聚一堂,通过对话交流凝聚共识,期待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,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注入“年轻力量”。

这是一场两国青年农业人的业务交流会,更是一场分享心得体会的故事会。他们都是在各自农业领域初露锋芒的佼佼者,虽然事业履历不长,但成绩足够精彩。透过“截取”他们的故事片段,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些搏击时代浪潮的“新青年”们的理想与抱负。

“我们是一颗‘种子’,为农业事业生根发芽”

“云南牛牛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王亮被认定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”“王亮入选云南省‘千人计划’青年人才专项”……

在圆桌交流会上,当王亮演示的PPT定格在一连串的聘书、荣誉证书页面时,引发在场中德两国青年的一片称赞声。

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来到西南的云南省,王亮跨越3000多公里,就是为了养好“一头牛”。

科班出身,出国交流,学以致用。为了让牧场管理更科学、奶牛饲养更高效、牛奶品质更优良,身为博士后的王亮,用实际行动给企业带来不少改变。

将青贮饲料全部经过机械化统一进行破碎,并制定青贮饲料统一标准;将先进牧场管理软件引入牧场,使牧场管理实现全程信息化;引进德国牧场运营新理念,注重动物福利,提高犊牛舒适度……

“年轻人要敢想敢干,敢试敢闯,善于学习国际最新技术和理念,并为我所用,才能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。”王亮说。

与王亮一样,来自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的方玉,也曾去德国交流学习。

“通过在BASF植保德国公司全球战略部实习,让我可以从全球视角思考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。”方玉说,学成回国后,促成了BASF与荃银高科共同开发适用于中国市场的全新水稻系统,“该项引领全球水稻发展的合作,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。”

“如今反过来,德国青年到中国学习时,都提出要考察我们最新的种业研发趋势。”方玉说,“中国不仅是农业大国,更要做农业强国,这是我们中国青年奋斗的目标,更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。在为全球农业生产提供好种子的同时,我们每个人自身就是一颗‘种子’,正为了农业更加美好的明天生根发芽。”

“要有热爱和情怀,更要有国际视野”

“很多人从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,一路追随农业;还有一些人半路转行,选择投身农业领域工作,这都是源于对农业的热爱和情怀。如何培养更多的青年知农、爱农、‘务农’,这需要我们从教育端抓起。”身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年轻讲师的孙智远说,我们的农业院校要在教学思路、培养目标等环节上做出更大改变,特别要加大对学生技能培训、企业实践和职业规划的教学比重。

在德国的考察学习经历,让孙智远深受触动。他举例说,德国农业职教的基础职教以政府认可的职业为导向,主要培养年轻人,而高等职教则以培养优秀农民和专家为主,目标人群十分明确;在课程设置上,德国职校以“学校+农场+公司培训”为主线,在保证课堂理论授课的同时,特别重视在农场、企业中“真枪实弹”的操作与实践。

“我认为,中国农业职教在校内授课端,要及时加强对国际农学前沿发展动态的关注,加大对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的传授,让中国学生更具国际视野和思维能力;而在校外实践端,要大幅增加时长和强度,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”孙智远说。

“要有热爱和情怀,更要有国际视野。”与会中德青年表示,农业是一个非常接地气,对动手实操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,只有让青年人多到生产车间中去,多到田间地头中去,在基层实践中才能强化理论认知,厚植专业兴趣,明晰未来职业规划和研究方向。

“我在中国找到了心仪的农业工作”

“2019年,我得知中德青年农业实用人才交流这个项目,通过报名申请,最终成功入选该项目。”德国青年帕特里克说,“因为对中国的好奇和喜爱,我很想深入中国,看看中国农业的样子。”

“今年初,我用一个月的时间,去了北京、江苏、山东、内蒙古等地的农业企业、农场和研究院考察学习,并在新希望北京公司质量管理部门实习了一段时间。”帕特里克说,来中国前,我考察过澳大利亚、意大利农业,与这些国家相比,中国农业的多样性和差异化,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,“这更加深了我选择留在中国的兴趣和决心。”

4月,帕特里克如愿以偿地“落子”位于中国江苏盐城的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,成为园区引进的外方青年专家。

“我在中国找到了心仪的农业工作,园区给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。”帕特里克说,在示范园里,每天与中方专家和农民朋友朝夕相处,除了讲授德国农业发展情况,还对农场管理层和农机手等一线员工进行技术培训……在双方的努力下,一套因地制宜、中德合璧的现代化作物综合种植技术体系正日渐成熟。

合作的种子破土而出,丰收硕果指日可待。

“未来,我们两国青年要为实现中德两国,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,持续加强合作,携手共进。”帕特里克说。

“青年一定大有可为,开创农业美好明天”

“我从事了一辈子的农业工作,深知做好农业工作,既需要热爱,更需要活力。我相信,投身农业的青年一定大有可为,开创农业更加美好的明天。”福赫特尔寄语中德两国青年。

他说,中德两国树立了世界大国外交典范,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也是可圈可点。中德青年农业实用人才交流项目是两国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尽管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有关交流活动受限,但两国青年通过“线下+线上”多形式互动,持续保持着这个项目的热度与活力。

“接下来,两国青年可以在食品安全、农业信息化、资源节约、动植物育种、动物福利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。”福赫特尔说。

“中德农业合作机制健全、交流频繁、成果丰富,已成为双边农业合作的典范。”中国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(官)李金祥说,中德青年农业实用人才交流项目于2015年启动,迄今双方已互派164名青年到对方国家交流学习,项目深受两国青年追捧。

李金祥说,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并开始向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战略转移,但目前脱贫基础还不牢固,需要更多青年农业人才投身三农;而德国也面临着农业农村对青年人吸引力下降的问题。因此,中德两国青年要持续加强对话交流,通过互学互鉴,为国际农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。

中德两国青年一致表示,要做交流友好使者,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增进两国农业界沟通与合作;同时,要肩负时代责任,怀揣远大理想,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“新青年”。

联系我们

德国农业协会(DLG)

电话: 138 1156 3307

138 1152 9723

138 1159 6331

邮箱:eurotierchina@dlg.org.cn